钉钉的低代码应用数量比肩App Store了!这意味着什么?
钉钉的低代码应用数量比肩App Store了!这意味着什么?
Diebug低代码开发:让中国企业软件迈向新未来
在正式研究互联网行业之前,一名软件行业分析师,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观察和研究。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国企业软件行业长期面临着难以解决的顽疾:企业软件公司普遍难以做大做强,甚至不少上市公司日子都不好过。这种困局长期存在,让人对这个行业的未来既充满期待又多了几分失望。
企业软件行业的“地平线难题”
多年来,随着企业数字化需求的提升,许多人坚信中国会诞生像 Oracle、SAP、Salesforce 这样的巨头。但遗憾的是,企业软件的“美好明天”似乎总是停留在地平线上——一条看得见却总是到不了的线。
究其原因,中国企业软件行业存在几个深层次矛盾:
- 定制化需求过多:企业客户的需求高度个性化,“行业解决方案”往往演变成无底洞般的二次开发,导致软件产品可复用率极低,企业变成人力密集型公司,利润微薄。
- 需求传导困难: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难以有效传递给开发者,开发周期滞后于需求变化,结果是开发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不信任不断加深。
- 低使用频率:企业软件使用率低,管理层难以看到价值,销售周期漫长,费用高昂。
这些矛盾使得传统软件开发框架难以支撑行业健康发展,企业软件始终是一个高成本、低效率的行业。
低代码开发:迎难而上的解决之道
2021 年初,钉钉喊出了推动低代码开发革命的口号,并推出了其低代码开发工具“宜搭”。所谓低代码,是指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无需编码或少量编码即可快速生成应用程序的一种开发模式。低代码的特点在于:
- 降低开发门槛:让非技术人员也能参与应用开发。
- 满足个性化需求:业务人员直接参与开发,快速响应变化。
两年多时间,钉钉低代码平台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果:
- 低代码应用数量超过 500 万。
- 开发者数量超过 380 万,其中 60%-70% 来自业务部门。
这些数据不仅令人震撼,也显示出低代码开发正逐步改变企业应用开发的传统模式。
业务主导的“下一代”开发模式
低代码的兴起标志着企业应用开发从“上一代”模式(专业开发者主导)向“下一代”模式(业务人员主导)的转变。以一汽-大众为例,近 500 名员工在钉钉上使用低代码工具开发了大量小应用,90% 是一线业务人员。这种“自下而上”的开发模式,大大提升了数字化转型的灵活性和效率。
钉钉低代码的优势尤为突出:
- 轻量化开发与使用:低代码应用嵌入钉钉生态中,降低了开发和推广成本。
- 高频场景驱动低频需求:通过将低代码应用集成到日常沟通中,解决了企业软件使用频率低的问题。
- 天然适配移动办公:钉钉低代码应用无需额外适配移动端,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当前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尽管低代码带来了全新希望,但它并非万能:
- 功能简单:当前低代码应用多针对单一场景,难以胜任复杂需求。
- 行业认可度有限:部分技术专家认为低代码被高估,仍需要传统开发模式补位。
然而,这些问题并不妨碍低代码成为解决中国企业软件困局的可行道路。随着技术的进步,低代码的局限性会逐渐减少,而它带来的企业数字化自主权、开发效率提升,正在改变游戏规则。
低代码的战略意义
正如微软 CEO 萨提亚·纳德拉所预测,到 2025 年,70% 的新企业应用将通过低代码开发完成。在中国,由于企业数字化渗透率较低,这一比例可能会更高。低代码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我们需要认识到,低代码并不是对传统开发模式的取代,而是互补关系。它解决了大量基础开发需求,释放了企业 IT 部门的精力,让他们专注于更复杂的系统开发与维护。
结语
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兴起,特别是钉钉“宜搭”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中国企业软件行业的全新未来。它让一线业务人员成为数字化的主力军,真正实现了“自下而上”的数字化转型。这不仅是企业软件的一场革命,更是中国软件行业的一次战略性突破。
正如伟人所言:“不争论,发展才是硬道理。”低代码的美好未来正在到来,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