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 CR

提前发现缺陷 在 CodeReview 阶段发现的逻辑错误、业务理解偏差、性能隐患等时有发生,CR 可以提前发现问题。 提高代码质量 主要体现在代码健壮性、设计合理性、代码优雅性等方面,持续 CodeReview 可以提升团队整体代码质量。 统一规范和风格 集团编码规范自不必说,对于代码风格要不要统一,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个人观点对于风格也不强求。但代码其实不是写给自己看的,是写给下一任看的,就像经常被调侃的“程序员不喜欢写注释,更不喜欢别人不写注释”,代码风格的统一更有助于代码的可读性及继任者的快速上手。 防止架构腐烂 架构的维护者是谁?仅靠架构师或应用 Owner 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所有成员的努力,所谓人人都是架构师。架构防腐最好前置在设计阶段,但 CodeReview 作为对最终产出代码的检查,也算是最后一道关键工序。 知识分享 每一次 CodeReview,都是一次知识的分享,磨合一定时间后,团队成员间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集百家之所长,融百家之所思。同时,业务逻辑都在代码中,团队 CodeReview 也是一种新人业务细节学习的途径。 团队共识 通过多次讨论与交流,逐步达成团队共识,特别是对架构理解和设计原则的认知,在共识的基础上团队也会更有凝聚力,特别是在较多新人加入时尤为重要。

二、他山之石

2.1 某大厂 A

非常重视 Code Review,基本上代码需要至少有两位以上 Reviewer 审核通过后,才会让你 Check In。

2.1.1 代码评审准则

  • 如果变更达到可以提升系统整体代码质量的程度,就可以让它们通过,即使它们可能还不完美。这是所有代码评审准则的最高原则。
  •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代码,只有更好的代码。评审者不应该要求代码提交者在每个细节都写得很完美。评审者应该做好修改时间与修改重要性之间的权衡。

2.1.2 代码评审原则

  • 以客观的技术因素与数据为准,而非个人偏好。
  • 在代码样式上,遵从代码样式指南,所有代码都应与其保持一致,任何与代码样式指南不一致的观点都是个人偏好。但如果某项代码样式在指南中未提及,那就接受作者的样式。
  • 任务涉及软件设计的问题,都应取决于基本设计原则,而不应由个人喜好来决定。当同时有多种可行方案时,如果作者能证明(以数据或公认的软件工程原理为依据)这些方案基本差不多,那就接受作者的选项;否则,应由标准的软件设计原则为准。
  • 如果没有可用的规则,那么审核者应该让作者与当前代码库保持一致,至少不会恶化代码系统的质量。(一旦恶化代码质量,就会带来破窗效应,导致系统的代码质量逐渐下降)

2.1.3 代码审核者应该看什么

  • 设计:代码是否设计良好?这种设计是否适合当前系统?
  • 功能:代码实现的行为与作者的期望是否相符?代码实现的交互界面是否对用户友好?
  • 复杂性:代码可以更简单吗?如果将来有其他开发者使用这段代码,他能很快理解吗?
  • 测试:这段代码是否有正确的、设计良好的自动化测试?
  • 命名:在为变量、类名、方法等命名时,开发者使用的名称是否清晰易懂?
  • 注释:所有的注释是否都一目了然?
  • 代码样式:所有的代码是否都遵循代码样式?
  • 文档:开发者是否同时更新了相关文档?

2.2 某大厂 B

  • 在开发流程上专门有这个环节,排期会明确排进日程,比如 5 天开发会排 2 天来做代码审核,分为代码自审、交叉审核、集中审核。
  • 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如 8 人时审核/每千行代码,8 个以上非提示性有效问题/每千行代码。

2.3 某大厂 C

  • 推行 Code Owner 机制,每个代码变更必须有 Code Owner 审核通过才可以提交。
  • 所有的一线工程师,无论职级高低,最重要的工程输出原则是“show me the code”,而 Code Review 是最能够反应这个客观输出的。
  • 尽量让每个人的 Code Review 参与状况都公开透明,每个变更发送给项目合作者,及转发到小组内成员,小组内任何人都可以去 Review 其他人的代码。
  • 明确每个人的考评和 Code Review 表现相关,包括 Code Review 输出状况及提交代码的质量等。

三、我们怎么做 CR

3.1 作为代码提交者

  • 发起时机:发起 Code Review 尽量提前,开发过程小步快跑
    640* 代码行数:提交 Code Review 的代码行数最好在 400 行以下。根据数据分析发现,从代码行数来看,超过 400 行的 CR,缺陷发现率会急剧下降;从 CR 速度来看,超过 500 行/小时后,Review 质量也会大大降低,一个高质量的 CR 最好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
  • 明确意图:编写语义明确的标题(必填)和描述(选填,可以包括背景、思路、改造点和影响面、风险等)
  • 善用工具:IDEA 打开编码规约实时检测,减少代码样式、编码规约等基础性问题(阿里编码规约插件:https://github.com/alibaba/p3c/tree/master/idea-plugin)

3.2 作为代码评审者

3.2.1 评审范围

主要从两方面来评审: 代码逻辑

  • 功能完整:代码实现是否满足功能需求,实现上有没有需求的理解偏差,对用户是否友好;
  • 逻辑设计:是否考虑了全局设计和兼容现有业务细节,是否考虑边界条件和并发控制;
  • 安全隐患:是否存在数据安全隐患及敏感信息泄漏,如越权、SQL 注入、CSRF、敏感信息未脱敏等;
  • 性能隐患:是否存在损害性能的隐患,如死锁、死循环、FullGC、慢 SQL、缓存数据热点等;
  • 测试用例:单元测试用例的验证逻辑是否有效,测试用例的代码行覆盖率和分支覆盖率;

代码质量

  • 编码规范:命名、注释、领域术语、架构分层、日志打印、代码样式等是否符合规范
  • 可读性:是否逻辑清晰、易理解,避免使用奇淫巧技,避免过度拆分
  • 简洁性:是否有重复可简化的复杂逻辑,代码复杂度是否过高,符合 KISS 和 DRY 原则
  • 可维护性:在可读性和简洁性基础上,是否分层清晰、模块化合理、高内聚低耦合、遵从基本设计原则
  • 可扩展性:是否仅仅是满足一次性需求的代码,是否有必要的前瞻性扩展设计
  • 可测试性:代码是否方便写单元测试及分支覆盖,是否便于自动化测试

3.2.2 评审注意事项

  • 尽快完成评审
  • 避免过度追求完美
  • 明确评论是否要解决
  • 避免使用反问句来评价

我们主要是通过交叉 CR、集中 CR 相结合的方式,由应用 Owner+SM+架构师+TL 完成。

四、CR 怎么避免流于形式

CR 流于形式的因素很多,大概如下: 不认同 CodeReview

  • 评审者的姿态?有没有带来好处?有没有从中收获?这些都会直观影响团队成员的认可度
  • 每个 Review 建议的提出都是一次思想交流,评论要友好、中肯、具体,避免教条式及负面词汇,在遵守评审原则下,同时尊重个性展现
  • 团队集中 CodeReview 尽量不要太正式和严肃,轻松的气氛下更有助于互相理解,来点水果,聊聊业务聊聊代码
  • 在 Review 过程有时候会陷入谁对谁错的争论,只要是为了寻求真理辩证的去看问题,哪怕是讨论再激烈也是有收获的,注意只对事不对人。

CodeReview 后改动太大

  • 发布前发现问题多,改动太大,影响项目计划
  • 大项目要求编码前设计评审,小需求可以事先 Review 设计思路,避免最后的惊喜
  • 每次 Review 的代码行数最好控制在数百行以内

评审者没有足够时间

  • 评审者在任务安排上尽量预留好时间
  • 尽快评审,代码在百行以内及时响应,在千行以内当日完结

评审者不了解业务和代码

  • 代码提交人编写清晰的标题和描述
  • 有必要的情况下评审者需要了解 PRD
  • 评审者需要提前了解系统和代码

Review 建议未修改

  • 这一点极为重要,需要对修改后的代码再次 Review,确保理解一致,以及预防带问题上线
  • 应用可以设置 Review 建议需全部解决的卡点,同时对于非必需修改的建议可以进行打标或说明

五、CR 实践中发现的几个常见代码问题

个人 CR 评论问题做了个大概统计,Bug 发现数占比约 4%(直接或潜在 Bug),重复代码数占比约 5%,其他还有规范、安全、性能、设计等问题。在 CR 代码质量时,可以参考《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书中所列的 22 种坏味道在 CR 中基本都会遇到。而此处我们主要聚焦以下几个常见问题:

5.1 DRY

DRY 是 Don’t Repeat Yourself 的缩写,DRY 是 Andy Hunt 和 Dave Thomas’s 在《 The Pragmatic Programmer 》一书中提出的核心原则。DRY 原则描述的重复是知识和意图的重复,包含代码重复、文档重复、数据重复、表征重复,我们这里重点讲讲代码重复。

5.1.1 代码重复

《重构》中对“Duplicated Code(重复代码)”的描述: 坏味道行列中首当其冲的就是 Duplicated Code。如果你在一个以上的地点看到相同的程序结构,那么可以肯定:设法将它们合而为一,程序会变得更好。 最单纯的 Duplicated Code 就是“同一个类的两个函数含有相同的表达式”。这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采用 Extract Method (110)提炼出重复的代码,然后让这两个地点都调用被提炼出来的那一段代码。 另一种常见情况就是“两个互为兄弟的子类内含相同表达式”。要避免这种情况,只需对两个类都使用 Extract Method (110),然后再对被提炼出来的代码使用 Pull Up Method (332),将它推入超类内。如果代码之间只是类似,并非完全相同,那么就得运用 Extract Method (110)将相似部分和差异部分割开,构成单独一个函数。然后你可能发现可以运用 Form Template Method (345)获得一个 Template Method 设计模式。如果有些函数以不同的算法做相同的事,你可以选择其中较清晰的一个,并使用 Substitute Algorithm (139)将其他函数的算法替换掉。 如果两个毫不相关的类出现 Duplicated Code,你应该考虑对其中一个使用 Extract Class (149),将重复代码提炼到一个独立类中,然后在另一个类内使用这个新类。但是,重复代码所在的函数也可能的确只应该属于某个类,另一个类只能调用它,抑或这个函数可能属于第三个类,而另两个类应该引用这第三个类。你必须决定这个函数放在哪儿最合适,并确保它被安置后就不会再在其他任何地方出现。

代码重复的几种场景:

  • 一个类中重复代码抽象为一个方法
  • 两个子类间重复代码抽象到父类
  • 两个不相关类间重复代码抽象到第三个类

反例 private BillVO convertBillDTO2BillVO(BillDTO billDTO) { if (billDTO == null) { return null; } BillVO billVO = new BillVO(); Money cost = billDTO.getCost(); if (cost != null && cost.getAmount() != null) { billVO.setCostDisplayText(String.format("%s %s", cost.getCurrency(), cost.getAmount())); } Money sale = billDTO.getSale(); if (sale != null && sale.getAmount() != null) { billVO.setSaleDisplayText(String.format("%s %s", sale.getCurrency(), sale.getAmount())); } Money grossProfit = billDTO.getGrossProfit(); if (grossProfit != null && grossProfit.getAmount() != null) { billVO.setGrossProfitDisplayText(String.format("%s %s", grossProfit.getCurrency(), grossProfit.getAmount())); } return billVO; } 正例```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MONEY_DISPLAY_TEXT_PATTERN = “%s %s”;

private BillVO convertBillDTO2BillVO(BillDTO billDTO) {
if (billDTO == null) {
return null;
}
BillVO billVO = new BillVO();
billVO.setCostDisplayText(buildMoneyDisplayText(billDTO.getCost()));
billVO.setSaleDisplayText(buildMoneyDisplayText(billDTO.getSale()));
billVO.setGrossProfitDisplayText(buildMoneyDisplayText(billDTO.getGrossProfit()));
return billVO;
}

private String buildMoneyDisplayText(Money money) {
if (money == null || money.getAmount() == null) {
return StringUtils.EMPTY;
}
return String.format(MONEY_DISPLAY_TEXT_PATTERN, money.getCurrency(), money.getAmount().toPlainString());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 5.1.2 DYR 实践忠告:

* 不要借用 DRY 之名,过度提前抽象,请遵循 Rule of three 原则。
* 不要过度追求 DRY,破坏了内聚性,实践中需要平衡复用与内聚。

### 5.2 Primitive Obsession

> 《重构》中对“Primitive Obsession(基本类型偏执)”的描述: 大多数编程环境都有两种数据:结构类型允许你将数据组织成有意义的形式;基本类型则是构成结构类型的积木块。结构总是会带来一定的额外开销。它们可能代表着数据库中的表,如果只为做一两件事而创建结构类型也可能显得太麻烦。 对象的一个极大的价值在于:它们模糊(甚至打破)了横亘于基本数据和体积较大的类之间的界限。你可以轻松编写出一些与语言内置(基本)类型无异的小型类。例如,Java 就以基本类型表示数值,而以类表示字符串和日期——这两个类型在其他许多编程环境中都以基本类型表现。 对象技术的新手通常不愿意在小任务上运用小对象——像是结合数值和币种的 money 类、由一个起始值和一个结束值组成的 range 类、电话号码或邮政编码(ZIP)等的特殊字符串。你可以运用 Replace Data Valuewith Object (175)将原本单独存在的数据值替换为对象,从而走出传统的洞窟,进入炙手可热的对象世界。如果想要替换的数据值是类型码,而它并不影响行为,则可以运用 Replace Type Code with Class (218)将它换掉。如果你有与类型码相关的条件表达式,可运用 Replace Type Codewith Subclass (213)或 Replace Type Code with State/Strategy (227)加以处理。 如果你有一组应该总是被放在一起的字段,可运用 Extract Class(149)。如果你在参数列中看到基本型数据,不妨试试 IntroduceParameter Object (295)。如果你发现自己正从数组中挑选数据,可运用 Replace Array with Object (186)。

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两点:

* 大部分业务场景和语言环境下,结构化类型导致的开销基本可以忽略
* 结构化类型带来更清晰的语义和复用

**反例**```
@Data
public class XxxConfigDTO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8018480763009740953L;

/**
* 租户 ID
*/
private Long tenantId;
/**
* 工商税务企业类型
*/
private String companyType;
/**
* 企业名称
*/
private String companyName;
/**
* 企业纳税人识别号
*/
private String companyTaxNo;
/**
* 审单员工工号
*/
private String auditEmpNo;
/**
* 审单员工姓名
*/
private String auditEmpName;
/**
* 跟单员工工号
*/
private String trackEmpNo;
/**
* 跟单员工姓名
*/
private String trackEmpName;
}
```**正例**```
@Data
public class XxxConfigDTO2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8018480763009740953L;

/**
* 租户 ID
*/
private Long tenantId;
/**
* 企业信息
*/
private Company company;
/**
* 审单员工信息
*/
private Employee auditEmployee;
/**
* 跟单员工信息
*/
private Employee trackEmployee;

}

@Data
public class Company {
/**
* 工商税务企业类型
*/
private String companyType;
/**
* 企业名称
*/
private String companyName;
/**
* 企业纳税人识别号
*/
private String companyTaxNo;
}

@Data
public class Employee {
/**
* 员工工号
*/
private String empNo;
/**
* 员工姓名
*/
private String empName;
}
```其实就是怎么去抽象,对于特定领域的对象可以参考 DDD 里面的 Domain Primitive(DP)。

### 5.3 分布式锁

#### 5.3.1 未处理锁失败

private void process(String orderId) {
// do validate
try {
boolean lockSuccess = lockService.tryLock(LockBizType.ORDER, orderId);
if (!lockSuccess) {
// TODO 此处需要处理锁失败,重试或抛出异常
return;
}
// do something
} finally {
lockService.unlock(LockBizType.ORDER, orderId);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 5.3.2 手写解锁容易遗漏

上面的加锁和解锁都是手动编写,而这两个动作一般是成对出现的,在手动编写时容易发生遗漏解锁而导致线上问题,推荐封装一个加解锁的方法来实现,会更加安全和便利。```
private void procoess(String orderId) {
// do validate
Boolean processSuccess = lockService.executeWithLock(LockBizType.ORDER, orderId, () -> doProcess(orderId));
// do something
}

private Boolean doProcess(String orderId) {
// do something
return Boolean.TRUE;
}

// LockService
public T executeWithLock(LockBizType bizType, String bizId, Supplier supplier) {
return executeWithLock(bizType, bizId, 60, 3, supplier);
}

public T execteWithLock(LockBizType bizType, String bizId, int expireSeconds, int retryTimes, Supplier supplier) {
// 尝试加锁
int lockTimes = 1;
boolean lock = tryLock(bizType, bizId, expireSeconds);
while(lockTimes < retryTimes && !lock) {
try {
Thread.sleep(10);
} catch (Exception e) {
// do something
}
lock = tryLock(bizType, bizId, expireSeconds);
lockTimes++;
}
// 锁失败抛异常
if (!lock) {
throw new LockException("try lock fail");
}
// 解锁
try {
return supplier.get();
} finally {
unlock(bizType, bizId);
}
}

5.3.3 加锁 KEY 无效

 private void process(String orderId) {
    // do validate
    try {
        // 此处加锁类型与加锁 KEY 不匹配
        boolean lockSuccess = lockService.tryLock(LockBizType.PRODUCT, orderId);
        if (!lockSuccess) {
            // TODO 重试或抛出异常
            return;
        }
        // do something
    } finally {
        lockService.unlock(LockBizType.PRODUCT, orderId);
    }
} 
```注意加锁类型与加锁 KEY 在同一个维度,否则加锁会失效。

### 5.4 分页查询

#### 5.4.1 完全没有分页

**反例**```
 private List queryOrderList(Long customerId) {
    if (customerId == null) {
        return Lists.newArrayList();
    }

    List orderDOList = orderMapper.list(customerId);
    return orderConverter.doList2dtoList(orderDOList);
} 
```**正例**```
 private Page queryOrderList(OrderPageQuery query) {
    Preconditions.checkNotNull(query, "查询条件不能为空");
    Preconditions.checkArgument(query.getPageSize() <= MAX_PAGE_SIZE, "分页 size 不能大于" + MAX_PAGE_SIZE);
    // 分页 size 一般由前端传入
    // query.setPageSize(20);
    long cnt = orderMapper.count(query);
    if (cnt == 0) {
        return PageQueryUtil.buildPageData(query, null, cnt);
    }
    List orderDOList = orderMapper.list(query);
    List orderDTOList = orderConverter.doList2dtoList(orderDOList);
    return PageQueryUtil.buildPageData(query, orderDTOList, cnt);
} 
```没有分页的列表查询对 DB 性能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项目初期,因为数据量非常小问题不明显,而导致没有及时发现,会给未来留坑。

#### 5.4.2 分页 size 太大

**反例**```
 private Page queryOrderList2(OrderPageQuery query) {
    Preconditions.checkNotNull(query, "查询条件不能为空");
    query.setPageSize(10000);
    long cnt = orderMapper.count(query);
    if (cnt == 0) {
        return PageQueryUtil.buildPageData(query, null, cnt);
    }
    List orderDOList = orderMapper.list(query);
    List orderDTOList = orderConverter.doList2dtoList(orderDOList);
    return PageQueryUtil.buildPageData(query, orderDTOList, cnt);
} 
```分页 size 的大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取决于业务需求、数据量及数据库等,但动辄几千上万的分页 size,会带来性能瓶颈,而大量的慢 SQL 不但影响客户体验,对系统稳定性也是极大的隐患。

#### 5.4.3 超多分页慢 SQL

**反例**```
 SELECT
        
    FROM t_order
        
    ORDER BY id DESC
    LIMIT #{offset},#{pageSize} 
```**正例**```
 SELECT
        
    FROM t_order a
    INNER JOIN (
        SELECT id AS bid
        FROM t_order
            
        ORDER BY id DESC
        LIMIT #{offset},#{pageSize}
    ) b ON a.id = b.bid 
```以上 bad case 的 SQL 在超多页分页查询时性能极其低下,存在多次回表甚至 Using Filesort 的问题,在阿里巴巴编码规范中也有明确的规避方案,此处不展开。 ![640 (1)](https://cdn.yihuo.tech/wp-content/uploads/2023/01/0b70bc0c4393cc8.png) 最后,我们工程师的智慧结晶都尽在代码之中,而 Code Review 可以促进结晶更加清莹通透、纯洁无瑕、精致完美,值得大家一起持续精进!

本站由 Diebug 使用 Stellar 1.29.1 主题创建。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总访问量 | 本站总访客数